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k8 casino
苏州校区是中国人民大学整体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是人民大学国际化的窗口;是面向国际、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和培养高端人才的实验基地;是优势学科国际化拓展与提升的重要平台。
苏州校区设有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苏州国际金融研究院、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院、东亚音乐考古研究所、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南方基地等科研机构。校区其他科研、培训、出版机构还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华东分社、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华东分社、法官研修中心、联合国与其它国际组织研究和培训中心(苏州)、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独墅湖培训基地等。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分园)也已进入实质性运作。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苏州校区管理委员会,作为苏州校区的领导机构,主要负责苏州校区的总体战略规划、重大事项决策和学校对苏州校区相关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协调。现任院长由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管委会副主任黎玖高担任,副院长由张晨、吕捷担任。
历史沿革
2007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成立。
2009年9月,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开办中法财务金融硕士项目,9月6日举行首届全日制学生开学典礼。
2010年3月,在国际学院中法硕士项目日益成熟的基础上,法方合作院校提出希望能够在中国成立一个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法学院,将中法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到一个新高度的设想。
2010年7月,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作为中法学院试验培养的第一届金融本科实验班由学校招生就业处统一在当年高招中招生。当年9月,首批57人在学校本部入学,次年9月进入国际学院学习,并于2012年8月赴法国高校进行第三学年的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2010年10月22—23日,首届中法高等教育论坛在沪举行。在此期间,时任校领导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四大)校长georges molinie、保罗—瓦莱里大学(蒙彼利埃三大)校长anne fraisse、马赛商学院校长bernard belletante共同签署了《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合作协议》,法国驻华大使苏和(hervé ladsous)等中法两国教育部、外交部及有关大学校长出席并见证签约仪式。这份《合作协议》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申报中法学院的基础性法律文件。
2011年7月28日,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专家组来人民大学考察。专家组就我校申请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11年10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申请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的意见》,要求我校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合作方案和教学计划,迎接专家组再次实地评审。
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专家组再次来到人民大学实地考察,了解人民大学申办中法学院的完善情况。考察后,教育部专家组对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的筹办给予了高度肯定。
2012年3月27日,教育部正式发出《教育部关于同意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的批复》(教外综函〔2012〕14号)。文件明确了中法学院的办学主体、性质、规模、地点和办学要求等一系列重要事项。
2012年4月6日,学校召开中法学院建设专题办公会议。会议讨论了学校领导《关于办好中法学院的基本思路》,认为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中法学院意义重大,要举全校之力办好中法学院,为全校推进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国际性、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良好示范。
2012年6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成立大会在苏州隆重举行。会议前夕,还举行了“乐湖之夜——庆祝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成立文艺晚会”,中外来宾和师生代表三百余人参加。至此,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正式宣告成立。
2012年9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文设立苏州校区并组建管委会,全面负责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和中法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 |
院系名称 | 专业名称 |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 中法学院 |
国际学院 | |
丝路学院 |
中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四大)、法国保罗-瓦莱里大学(蒙彼利埃三大)、法国kedge商学院(由法国波尔多高等商学院和马赛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共同合作创办的第一家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的非独立法人办学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直属的二级学院。中法学院中方院长为青年经济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信凯,法方院长为法国保罗-瓦莱里大学副校长jean-françois vergnaud(魏让方)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仁爱路的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立足历史名城苏州,既接法国-上海-苏州的交通便利,又承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成果,同时怀抱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
中法学院秉承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牢记“立学为民、治学报国”和“高水平、有特色、国际性”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己任。学院拥有国际一流师资,由中法双方资深教授及著名学者长期任教,集中参与各校的优势专业,从全国统一高考中选拔优秀学生入学。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中英法三语教学,2/3课程采用国际师资授课,给予学生国外学习的珍贵经历。中法学院将始终保持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吸引接收法国留学生来校学习,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创造中法两国学生直接交流、相互学习的环境。学生毕业后将获得中法两国名校的各自学位,并可进入法方合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国际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正式成立于2007年9月,2009年9月6日举行首届全日制学生开学典礼。纪宝成教授亲自兼任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首任院长,现任院长由青年经济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信凯兼任,院领导班子成员包括副院长李明奎教授、副院长陈忠阳教授。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高层次、国际化教学研究机构,致力于建设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在华东地区的教学科研基地、国际合作平台、高端培训中心、创新研发园区。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主要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税务硕士、金融硕士、知识产权法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此外还招收博士研究生,形成了本硕博全方面的办学层次。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法国马赛商学院、法国巴黎第四大学、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交往密切,并办有以中法财务金融硕士项目为代表的各类国际合作项目。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设有全球化研究中心,在该中心平台上,建立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苏州国际金融研究院、东亚音乐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学院其他科研、培训、出版机构还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华东分社、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华东分社、法官研修中心、联合国与其它国际组织研究和培训中心(苏州)、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独墅湖培训基地等。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分园)也已进入实质性运作。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联合办公室荣获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特别奖,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荣获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度先进集体,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度安全稳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苏州工业园区2010年度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学院学生代表队荣获中国人民大学第五十一届田径运动会男子团体第五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等荣誉称号。学院2009年开学以来先后举办的纪念郭小川诞辰90周年诗歌朗诵会、新年晚会和新年舞会、“五四”歌咏比赛、龙舟比赛等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学院主办的院报《人大江南报》由纪宝成校长亲自题写报名,已面向院内外广泛发行。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将立足苏州,面向长三角和华东地区,紧密联系区域发展实际,坚持贯彻“高水平、有特色、国际性”的发展定位,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为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作出贡献。
丝路学院
丝路学院成立于2018年4月26日,是中国人民大学下属的非独立法人二级学院,由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和苏州校区等单位合作共建,主要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硕士留学生,办学地点设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丝路学院依托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和国际化办学的已有经验,利用学校近年来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以一流的师资、完整的培养体系和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热爱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发展经验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和未来精英领袖。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