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海洋局、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美“10 10”计划,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单位,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截至2021年11月,同济大学设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13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4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55万余册。
1893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dr. erics paulum)来到上海,在德国总领事馆附近开一诊所。后来,他与在上海的几名德国医生成立了“德医公会”。八国联军侵华时,德国运来大批医疗设备,聘请当时在上海负有盛名的宝隆医师,协助在沪成立了伤兵医院。德军归国时,为感谢宝隆,将伤兵医院的医疗设备悉数赠送给宝隆。
1900年,宝隆在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wilhelm knappe)的支持下,在张家浜新马路旁开办了有20张床位的医院。由中德双方出资,取名“同济医院”,宝隆任院长。1904年初,克纳佩在柏林与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的代表以及柏林大学东方语言部主任进行了会谈。在谈到在中国推行德国教育政策时,克纳佩提出了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的计划。
1905年,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就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一事达成共识。普鲁士文化部教育司司长阿尔特霍夫(althoff)建立了“促进德国与外国精神文化关系科佩尔(koppel)基金会”。该基金会直接受文化部监督,它的董事会主席是商务顾问科佩尔。科佩尔基金会不仅负责筹集钱款,而且对外以学校创办者的面目出现。
1907年3月,科佩尔基金会、促进在华德国文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德医公会和同济医院4方,在柏林签署了由普鲁士文化部起草的关于在上海建立德国医科学校的协定;1907年6月3日,“德文医学堂”董事会正式成立,董事会由18人组成。
1907年10月1日,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取名为“德文医学堂”。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当时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意蕴合作共济。
1909年,宝隆博士因病于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医公会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校董们为学校取名“同济”,意蕴和衷共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1917年2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不久对德宣战。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为此,社会各界联名致电教育部,请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马上派人商议,把学校迁到吴淞镇,继续开学上课。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同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校址后被中法两国政府改建为中法国立工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
1922年学校正式迁往吴淞镇。根据《宝山县志》记载:191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由华董接管,迁入吴淞中国公学。1918年,在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由教育部拨款,在吴淞购地150亩筹建校舍。1921年竣工后陆续迁入新校舍。1922年,《申报》及《时事新报》报道:同济医科办学完善,为国内各医校之冠……。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
1924年5月20日,教育部批准同济医科为大学。因此,每年的5月20日定为校庆日。
1927年8月,学校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
1927年9月,同济大学开女禁,首招两名女生。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吴淞地区许多工厂、学校毁于一旦。同济大学主要建筑如大礼堂、电气试验室、材料试验室、部分宿舍及实习工厂等被炸毁,图书、机器、标本、模型等设备损失更为严重。寒假过后,新学期无法上课。在此情况下,胡庶华校长想方设法使全校师生暂迁市区巨籁路(今巨鹿路)民生坊继续上课。同时,师生们参加抢救军民伤员,以支援十九路军与敌作战;吴淞校舍在朱家骅的帮助下,很快得以修复。
1932年8月25日,学校迁回吴淞。
1933年5月,国民党政治会议议决,将处于江湾、1932年停办的国立劳动大学的房屋、机器、工厂等划归同济大学,创办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后奉教育部令,改称“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该校土木科、机械科后分别发展为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
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效仿美国的大学制度,以在每个省设立一所综合国立大学为目标。国立同济大学是民国建设国立大学期间最早建立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1927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综合性大学(含医学院)。抗日战争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
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于1937年开始内迁办学。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和吉安、广西贺县八步镇,云南昆明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
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1948年8月,细菌研究所登报招收研究生。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5日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同济大学。建国后,为高教部直属院校。同济大学校徽 从1949年开始,为配合新中国教育资源统筹布局,同济大学历经多次院系调整。
1949年9月,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后随复旦大学支援了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等校的建设。
1950年,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全部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同济医院。
1951年,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两校土木系并入同济大学;理学院动物系、植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1952年8月至9月底,数学、物理、化学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学以外,全部调整至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等校;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造船系等调整至交通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还支援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等校;土木系水利组调整至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9月6日,中央教育部和华东教育部决定将交通大学、大同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之江大学、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华东交通工业专科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和同济大学9所学校的土木、建筑、测量各系、科、组全部集中于同济大学(1951年复旦大学土木系并入交通大学土木系),后又将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组调入,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
自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几年中,清华大学工程测量专业、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学生共55人调整至同济大学;南京工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厦门大学土木专业和浙江大学铁路专业各有几十名师生也先后调至同济大学。
1954年,恢复研究生教育,由高教部划归城建部和建工部双重领导。
1956年,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改名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已并入武汉大学)。
1960年6月,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
1960年10月,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位列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66年,划归高教部领导。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高校停止招生。在这场大动乱中,同济大学是重灾区。
1967年6月2日,《文汇报》发表社论《上海高校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祝贺同济大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当天,革委会发出通告,宣布自1967年6月1日起,“同济大学的党、政、财、文各项大权归‘同济大学革委会’”。
1968年3月6日,经上海市革委会批准,成立了“中共同济大学核心小组”,这是市革委会批准的第一个高校党的“核心小组”。此后“整党”由“校革会”和“核心小组”共同负责。
1970年11月,同济大学招收的首届工农兵学员入校。
1972年起,学校开始接受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的科研任务和科研经费。
1978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
1979年,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
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同年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4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并复办医学院。
2001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将同济大学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即“985工程”)名单;成为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等学校。同济大学 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
2004年,列为中共中央组织部直管高校。同年9月,嘉定校区启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以及汽车学院首批入驻。
2005年7月12日—8月22日,机械、电信、交通等第二批搬迁学院顺利入驻嘉定校区。
200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前往同济大学,看望师生员工,祝贺同济大学百年华诞。
2007年,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
2008年,入选国家“111计划”。
2009年,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2010年6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宣布继续共建同济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9月16日,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在北京签署协议,合作共同推进17所高校涉海学科建设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同济大学名列其中。同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
2011年11月,同济大学与中国气象局正式建立局校合作关系。12月,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2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主办21世纪学术联盟第6届总会。
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
2016年11月,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同济大学在知识产权学院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5月,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同济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2018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同济大学成为首批20所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之一。6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
2019年4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2020年1月,首批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10月20日,发起成立“城乡规划扶贫联盟”;同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1月,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2021年2月1日,同济大学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4月23日,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5月20日至21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暗房报告厅外热闹非凡,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2021举行,同济大学成立国内首个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12月2日,上港集团、同济大学今天签署合作框架协议。12月,经教育部批准,新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应用物理学专业。
2022年1月18日,同济大学与崇明区人民政府在东滩建设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同济大学碳中和学院”“同济崇明碳中和研究院”同时揭牌。2月9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发布,同济大学的生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学科入选。5月27日,同济大学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联合举办“中德学术合作的新战略方向——同济大学与德国伙伴高校合作论坛”。7月,同济大学成立国豪书院,开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征程。国豪书院通过高考选拔及入校二次选拔,招收的学生分别进入工科试验班(国豪精英班)、医学试验班(国豪精英班)和“强基计划”。8月3日上午,华润微电子下属华润微集成电路(无锡)有限公司、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宁波均胜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三方在宁波均胜总部举行技术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同日,同济大学和中国农业银行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续签仪式在京沪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同济大学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发表于国际三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与《cell》;同济大学有22位教授担任“973计划”项目(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其中《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和《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分获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学校7科研项目成果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主持完成5项目,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以学校为第二完成单位、学校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1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学校为第二完成单位、学校教授为第二完成人的1军工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奖数(含军工项目)位居全国高校第四。
2018年,学校牵头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揭牌成立,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服务港珠澳大桥建设,攻克若干世界级技术难题;成立雄安未来城市研究院,服务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由学校牵头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获批建设,成为入选教育部珠峰计划的首批七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经费位居全国高校第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数并列全国高校第3。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成果为开发新型抗肿瘤药提供全新思路;实现全球首例人类自体肺干细胞移植再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承担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低速风洞的建筑设计任务,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建言献策。国防科研和军民融合项目立项合同额首次突破1亿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总计83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较上一年增加27.7%。文科科研项目合同金额首次超过1亿元。学校成为中央网信办首批“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之一。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8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13项;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8项。
同济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460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同济大学就有28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承担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专项等研究课题170多项,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多项,并承担了世博主题演绎总策划、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世博总体项目管理总负责等8个方面的总负责重任。
截至2020年5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69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
在国务院2013年1月16日讨论通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中,由同济大学领衔,经2011年总体专家组评审获得第一名的“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项目建议又被列为中国十二五期间优先安排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首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育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 |
| |
| |
|
|
中国气象局上海城市气候变化应对重点开放实验室(联合)(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术期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
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之一,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40多种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2012年12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的201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在中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同济自然版学报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为70.2,排名全国第一。《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1990年,是由同济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cssci)、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类学术期刊,属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等收录。
《城市规划学刊》
创办于1957年,前身为《城市规划汇刊》,是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学术期刊。该刊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是国家建筑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国际coden中心授予国际刊名代码。
《德国研究》
1986年创刊,研究对象以德国为主、兼顾欧盟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998年创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内首家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力学季刊》
1980年创办并公开发行。该刊自1993年起连续被选为国家科委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选为核心期刊;是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力学学会主办的工程力学学科的学术刊物。
《岩土工程师》
1980年创刊,该刊已被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收录。
同济大学图书馆由四平路校区图书馆、嘉定校区图书馆、沪北校区图书馆、德文图书馆、同济大学博物馆组成,总面积68135平方米。同济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纸本图书和期刊合订本超过440万册,电子图书及学位论文约1055万种,纸质中外文现刊8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6万余种。
卓越联盟校长联席会议
2010年11月25日,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8所高校在同济大学宣布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同意全方位合作,并宣布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实行联考。重庆大学于次月宣布加入,至此,同盟的合作高校增至9所。
2021年6月22日,同济大学与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发商发”)签约共建“商用航空发动机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应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united innovation center,即uic)”,将共同致力于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赋能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及运营,为推动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发展、助推航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同济大学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已发展成为中国教育、文化和科技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除颇具影响的中德学院、中法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和中意学院外,还建有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合作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等机构。在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地合作承办多所孔子学院。
学校每年接待境外来宾5000多人次,2002年德国总理施罗德、2004年法国总统希拉克、2006年意大利总理普罗迪、2007年德国总统克勒等,并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讲学。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留学生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1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国际学生人数达3575人。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截至2020年11月,同济大学设有研究生院、本科生院、新生院和29个专业学院,本科招生专业82个。
| |
| | |
|
qwbaike.cn
|
| | |
| |
|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
| | |
|
https://www.qwbaike.c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济大学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3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4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其中,7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7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8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12个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学科水平排名进入前2%或a类。土木工程、建筑学、海洋科学、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物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数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地球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城乡规划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
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设计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土木水利、资源与环境、交通运输、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机械、电子信息
智能科学与技术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专业学位硕士点
https://www.qwbaike.cn
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法律、教育、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会计、艺术、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土木水利、资源与环境、交通运输、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机械、电子信息、体育、应用统计、应用心理[63]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艺术与设计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环境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车辆工程
上海市重点学科
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岩土工程、地质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材料学、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及其理论(含车辆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固体力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质工程、内科学(心血管病)、外国哲学
上海市高峰学科
i类高峰: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ii类高峰:海洋科学、交通运输工程
iv类高峰:设计学、环境与生态、干细胞与转化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
a类:建筑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b类:哲学、数学、物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临床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2017年12月28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排名获得a (前2%或前2名),获得a 的学科数量排名全国第11位(并列);设计学排名获得a(前2-5%);数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排名获得a-(前5-10%)。
截至2013年12月,同济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截至2019年12月,共有2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居上海高校首位。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 |
| |
|
|
|
截至2020年2月,同济大学有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附属同济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附属东方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附属肺科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附属杨浦医院(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附属皮肤病医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等9家附属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8所、三级乙等医院1所;另有附属天佑医院(筹)(上海天佑医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附属普陀人民医院(筹)(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附属康复医院(筹)(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筹)(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附属脑科医院(筹)(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等6家附属医院(筹);此外,医学院还有20余家教学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基地。
截至2021年11月,同济大学有11家附属医院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有6所附属中小学。同济大学杨浦基础教育集团由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同济大学附属存志东校(上海市十五中学)、同济大学实验学校、同济小学、同济大学幼儿园、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筹建中暂名)组成。
截至2021年11月,同济大学有13所附属中小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
截至2020年11月,拥有专任教师2785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7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1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6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7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6人,“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15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9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
| 汪品先、孙钧、姚熹、郑时龄、裴钢、周兴铭、陈义汉、常青、 何满潮、薛永祺、何积丰、陶文铨 |
| 项海帆、李同保、郭重庆、卢耀如、钟志华、吴志强、陈杰、 肖绪文、崔俊芝、侯立安、梁文灏、吕西林、徐祖信、段宁、 赫伯特·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及应用研究(康九红) | | |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2021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256位,中国大陆第9位。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2020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279位,中国大陆第11位。
https://www.qwbaike.cn
2020年11月20日,《中央文明委关于表彰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及新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的决定》表彰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https://www.qwbaike.cn
2021年,同济大学在2022年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第131-140位。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2021年7月8日,同济大学的北京城市副中心cim平台创研项目获得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super ai leader,简称sail奖)大奖。
https://www.qwbaike.cn
2021年8月,位居2021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151-200名。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2021年10月,位居2022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第224位。
qwbaike.cn
2021年10月,位居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第9位。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2021年11月,同济大学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四届动漫奖最佳动漫教育机构奖。
www.qwbaike.cn
2021年11月2日,位列2022qs亚洲地区大学排名第10位。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2021年11月29日,教育部确定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名单,同济大学入选。
www.qwbaike.cn
2021年12月,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的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名单。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2022年3月消息,泰晤士高等教育2022年度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中,同济大学排名第20位。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2022年3月,入选2022年强基计划试点高校。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2022年4月,同济大学艺术与设计位列2022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第12位。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2022年6月,位列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212位。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校训
同舟共济
同济古训: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校风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校歌
•《“国立”同济大学校歌》
国立同济大学校歌
词:易韦斋曲:肖友梅好一片中华大地,
不振兴工艺,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作工负了好教育。
勤劳、诚毅,提携我中华国民,
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振兴工艺;
好一片中国大地,
不健康身体,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饮食,不学医负了好教育。
慈受、仁义,扶持我中华国民,
同舟共济,同舟共济,健康身体!
•《同济之歌》
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
航行征途中,我们齐心协力,航行征途中,我们齐心协力;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终会到达理想境地,终会到达理想境地;
迎风踏浪,奋力划桨,再把那风帆高高挂起向着明天,向着世界,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迎风踏浪,奋力划桨,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同济,同舟共济!
精神
同济大学的学校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同济大学的办学理念:济世兴邦,爱国奉献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同济大学的学术风格:脚踏实地,不鹜虚名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原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教授在同济百年校庆讲话中用“同舟共济,自强不息”来总结同济精神,并具体指出同济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二是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三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四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校徽
一、名称
由中国书法学会名誉会长舒同亲笔题写的“同济大学”;用中文和英文同时标识。中文居上,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表明国际性。
二、历史
在标志中加1907,表明建校年代;前进的龙舟,象征历史沿革的进程。
三、文化
标志的文字:以“同济”两字为核心;标志的图案:三人划龙舟;昭示着目标:三人成众,同舟共济,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昭示着精神:同新砥砺,同窗求索,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济愚扶弱,济世兴邦,为富国强民而育人。
【三好坞】
50年代师生义务劳动建成,取名三好,寓意学生做“三好学生”。由陈从周设计、题名。其下淌的水叫做同心河。建于1956年。1987年为迎接80周年校庆,全面整顿“三好坞”。三好坞有三座亭子,湖心亭和两个在山上的,成为聚友、约会、休闲的好地方。
【大礼堂】
建于1961年的同济大学大礼堂,曾是远东最大的礼堂,它净跨40米的拱形网架结构,被誉为当时同种形式的亚洲之最,人称“远东第一跨”。
【“一·二九”礼堂】
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建于1942年,得名于“反饥饿、反内战”的“一·二九”运动(1948年1月29日因要赴京请命而被反动派残忍镇压,导致69名学生受伤,3人重伤,33人失踪的“一·二九”血案)。礼堂是纯白色的现代建筑,有曲线的房顶,落地玻璃的走廊。
【文远楼】
“文远楼”于1953年建成,由黄毓麟、哈雄文设计。整座建筑布局合理、体型丰富、外貌简洁。二战前后,现代主义风格深入影响中国,五十年代初诞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本土现代建筑,文远楼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国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20世纪90年代末,文远楼被载入《世界建筑史》,全国仅有37座建筑获此殊荣。
【建筑城规楼群】
“明成楼”建于1985年左右。明成楼的“成”,据说取自计成,以铭记这位对中国园林文献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一位明代造园家。
【衷和楼】
“衷和楼”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东北角,是教学科研综合楼,占地面积156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240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21层,建筑高度约100米,象征21世纪,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