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 casino  > 所属分类  >  地理百科    河流山脉    岛屿湖泊   
评论[0] 编辑

南海-k8 casino

南海,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该海域自然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
南海南北纵跨约2000公里,东西横越约1000公里,北起广东南澳岛台湾南端鹅銮鼻一线,南至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西依中国大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东抵菲律宾,通过海峡或水道东与太平洋相连,西与印度相通,是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闭海。
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逐渐改称南海。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南海中国大陆海岸线长5800多公里,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南海北部沿岸海域是传统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索饵场。
南海有丰富的海洋油气矿产资源、滨海和海岛旅游资源、海洋能资源、港口航运资源、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岛和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热带生态系统分布区。20世纪70年代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相继出兵侵占了南沙部分岛礁,引发南海争端。
目录

地理环境 编辑本段

位置境域

南海位于北纬23°37′以南的低纬度地区,北抵北回归线,南跨赤道进入南半球,南北跨纬度26°47′
,位于印尼的南苏门达腊加里曼丹之间,北边至中国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澳门,东北至台湾岛,东至菲律宾群岛,且包含吕宋海峡西半侧,西南至越南与马来半岛,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南海周边国家(地区)从北部顺时针方向有中国台湾地区、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中国(大陆地区)。

地形地貌

• 海底地貌
南海地形
南海地形
南海海盆是一个断陷盆地,中部有一条东北-西南向断裂带,在地质史上向东、西两边扩展,形成了深海盆地。在海盆扩展过程中,残留的陆块碎片,成为海底高地或下陷为海槽,其间有断裂发生,成为海底火山喷发堆积的熔岩高地,露海面形成高尖石式的海岛。南海盆地形成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 邃海槽相间排列的海底地貌。
南海的演变过程(图片右上角数字为百万年,据robert hall, 1995)
南海的演变过程(图片右上角数字为百万年,据robert hall, 1995)
海底自外围至中心顺次为大陆架、大陆坡、中央海盆,略呈同心圆式的三层环状结构图式,地形似菱形[9]。最外一环是大陆架,包括岛弧向海盆陆缘以远的岛缘陆架,大陆架深度一般为0~150米;宽度不一,西北、西南两部分较宽而缓,分别宽300~484公里(坡度2‰~1.2‰)和230公里左右(坡度3‰),为堆积型陆架,富含油气资源;东部岛缘陆架狭而陡,吕宋岛以西之陆架宽仅5~10公里,坡度31.3‰,巴拉望岛以西之陆架宽约46~57公里,坡度3.97‰,为侵蚀-堆积型陆架。由大陆架和岛架往内一环是陡峭的大陆坡,大陆架到大陆坡转折处的水深是150~180米,大陆坡水深在100~3500米上下,坡面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垂直方向的坡长也有差别;面积在海盆的不同部位也不同,西北部和东南部的陆坡面积比高居它们之上的大陆架和岛架面积要大,东部和北部的陆坡面积却较小。南海海底中心一圈最深部分即中央深海盆地,是南海海盆的盆底,平均水深约4000米,最深处为4577米(马尼拉海沟),底部平坦,与周围陆坡成鲜明的反差。
南海海底地貌的特点是:北、西、南部是浅海大陆架,外缘是大陆坡,陆坡上有高原、海山、峡谷、海槽和海沟;东部是狭窄的岛架,外缘临海沟和海槽;中央是深水海盆,盆底为宽广的平原,点缀着孤立的海山。按照地貌成因和形态,结合南海诸岛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将南海海底划分为9个地貌区:北部堆积型陆架区、北部断裂阶坡区、西部堆积-侵蚀型陆架区、西部堆积-侵蚀型陆架区、西部断裂阶坡区、南部堆积型大陆架区、南部分割高原陆架区、东部侵蚀-堆积型岛架区、中央深海平原区。
在南海南部的南沙群岛海域中国传统疆界线内或部分在中国传统疆界线内,分布有万安、曾母暗沙、文莱沙巴、安渡滩、郑和、礼乐滩、西北巴拉望等16个盆地,总面积71万平方千米,其中在中国传统海疆范围内总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
南海同相邻的海区之间有许多通道,为海水交换和海上航行之所必经,其中较重要的有以下8处:
海峡
备注
台湾海峡
北通东海,最狭处宽75海里,水深70米。
巴士海峡
台湾南部与巴坦群岛之间,水深达2,600米,为南海东通太平洋最重要的水道。
巴林塘海峡
巴士海峡之南,亦为南海通太平洋水道之一。
民都洛海峡
菲律宾的民都洛岛与巴拉望岛之间,东通苏禄海,水深达450米。
巴拉巴克海峡
巴拉望岛之南,亦东通苏禄海,惟水深仅100米。
卡里马塔海峡
加里曼丹岛西南侧与勿里洞岛间,为南海通爪哇海的重要水道,水深约40米。
加斯帕海峡
勿里洞岛与邦加岛间,亦为南海通爪哇海通道之一,水深亦40米。
马六甲海峡
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间,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地带。
•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
南海海岸分为华南大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群岛六大区域,根据南海海岸带地貌特征,将其海岸带细分为51个岸段。
华南大陆岸段多山地丘陵,海岸曲折,平原分布比较零散,比较大的平原位于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其次在漠阳江、鉴江、南渡江等小河口三角洲及小海湾湾头发育了一些小平原。
中南半岛海岸分布着长山山脉、豆蔻山脉、比劳山脉3条大型山脉,被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昭披耶河三角洲3大三角洲平原隔开,山脉、平原分布相对集中,山前还有一些小平原。
马来半岛多山,自北向南分布着普吉山山脉、銮山山脉、宾坦山脉、吉保山脉和塔汉山脉,海岸带以平原为主,分布小部分台地。
苏门答腊岛地形西高东低,东岸为巨大的冲积平原,自北向南面积逐渐增大,按其平原面积大小将其东海岸分为三块,北部岸段自苏门答腊岛西北角到司马威,东北岸段自司马威到丹戎巴来,中南岸段自丹戎巴来到勿里洞岛以西。
加里曼丹岛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原广布,但覆盖大片热带雨林,三角洲河口泥沙淤泥严重。
菲律宾群岛海岸多山地丘陵,平原稀少,主要分布在吕宋岛的马尼拉湾、林加延湾和卡加延河。

岛礁分布

永兴岛
永兴岛
南海海域中有超过200个无人居住的岛屿和岩礁。主要群岛有纳土纳群岛、阿南巴斯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等,其中 属于中国领土的有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
东沙群岛位居中国广东省陆丰市、海南岛、台湾岛及菲律宾吕宋岛的中间位置。在北纬20°33′至21°10′、东经115°54′至116°57′之间的海域中。东沙共有3个珊瑚环礁,即:东沙环礁、南卫滩环礁及北卫滩环礁。东沙的的直径大约有30千米。
西沙群岛为南海诸岛中最西的一群;北起北礁,南至先驱滩,东起西渡滩,西止中建岛,在北纬15°46′~17°08′,东经111°11′~112°54′之间;处于中国大陆、广东省的东沙群岛与海南省的海南岛及中沙、南沙群岛之间的中心环节。
南海部分岛礁
南海部分岛礁
西沙群岛海域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共有40座岛礁,其中露出 海面的29座,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南海诸岛中露出水面岛洲最多的一群。可分为2大群组:位于东北面的是宣德群岛;位于西南面的是永乐群岛。
中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海域,西沙群岛东面偏南,距永兴岛200公里,是南海诸岛中位置居中的一群。该群岛北起神狐暗沙,东至黄岩岛,地理位置在北纬13°57′~19°33′,东经113°02′~118°45′之间,南北跨纬度5°36′,东西跨经度5°43′,海域面积60多万平方公里,岛礁散布范围之广仅次于南沙群岛。由黄岩岛和中沙大环礁上26座已命名的暗沙,及一统暗沙、宪法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等4座分散的暗沙组成。
南沙群岛位于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曾母暗沙,西为万安滩,东为海马滩,是南海最南的一组群岛,岛屿滩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组群岛。地理坐标为北纬3°35′~11°55′,东经109°30′~117°50′;东西长约905公里,南北宽约887公里,海域面积为88.6万平方公里。南华水道由东经112°35′~116°30′之间横穿群岛,通过北纬10°55′、9°55′及8°40′成为三点连线,把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分开。有岛屿11座,沙洲6座;暗礁105座,暗沙34座,暗滩21座。
群岛
礁体
礁体面积
礁湖面积
天然岛屿数量
天然岛屿面积
东沙群岛
1
417平方千米
292平方千米
1
1.74平方千米
中沙群岛
1
130平方千米
77平方千米
1
3平方千米
西沙群岛
10
1836.4平方千米
1614.8平方千米
29
7.86平方千米
南沙群岛
52
2903.1平方千米
2396.8平方千米
23
1.81平方千米
合计
64
5286.5平方千米
4380.6平方千米
54
11.41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 编辑本段

南海处在亚洲大陆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与其他海区比较,其特点是热带海洋性气候显著,春秋短,夏季长,冬无冰雪,四季温和,空气湿润,雨量充沛。特别是中部和南部海区,终年高温高湿,长夏无冬,季节变化很小。在西南中沙群岛,年平均温度在26℃左右。月平均最低温度西沙为22.8℃(1月),南沙为25℃(1月)。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西沙是5、6月,南沙是4、5月。气温年较差只有摄氏6~8度,而海上年较差更小。北部沿海和岛屿有较大季节变化,气温年较差在10℃以上,夏季温度高,雨量多,冬季前期相对干而冷,后期常有低温阴雨的雨天气。
南海季节划分大致是10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为东北季风时期,这时冷空气入侵频繁,东北季风强而稳定,前期北部沿海干冷多晴天,后期常有低温阴雨,雾日增多,能见度差。5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西南季风时期,多吹西南风,温度高,湿度大,北部沿海多雷暴和暴雨,台风影响频繁。春季过渡时期发生在3月中旬到5月中旬,秋季过渡时期一般为9月中旬到10月中旬。这两个时期风向多变。常把5月到10月称为雨季,11月到次年4月称为干季。

气象要素

• 风
南海气压日变化有规律,一天中以地方时10时和22时气压最高,04时和16时的气压最低,日振幅为3~4毫巴。南海低空主要的气流有冬季的东北季风气流,夏季的西南季风气流以及东北信风气流。
南海东北季风气流是由沿大陆蒙古冷高压边缘吹向海面的气流逐渐转向形成。从北向南逐渐推移。从增强到减弱中断,一次循环过程需要10~15天。在东北季风时期每月有2~3次季风潮和中断。
南海西南季风气流是围绕印度低压逆时针吹送的季风气流。从四五月开始,在西南季风盛行的月份里有几次强度不等、周期长短不同的变动过程,每次季风潮维持的时间不相同,大致为5~10天。
南海大风频率以东北部海区冬季月份为最大,频率一般都在20%以上,向南逐步减小,北纬5度以南和暹罗湾大风较少,全年频率都在10%以下。大风最高频率出现在12月,位于台湾省西南方海区,频率为66%,向南逐步减小,中部海区为33%,到赤道附近则不足6%。
南海逐月平均风速(米/秒)
海区
1月
7月
12月
平均
北部海区
10.0
6.2
9.8
7.9
9.8
5.7
10.5
7.3
中部海区
9.3
7.2
9.1
7.0
南部海区
9.0
6.1
8.4
6.2
6.9
5.0
5.9
4.8
北部湾
7.6
4.1
7.8
6.6
6.1
6.8
6.6
5.9
暹罗湾
5.2
5.9
4.4
4.9
6.0
5.3
6.3
5.2
• 海雾、霾
南海海雾变化明显,主要出现在12月至翌年4月,以3月为最盛。海雾主要出现在北部湾和北部海区的沿岸海区。1月和2月在北部湾有一相对多雾中心,频率在5%以上,3月中心进一步扩大并增至13%,4月份多雾中心东移并且频率大减,5月份以后,雾区北移,南海则极少出现。
海雾的持续时间不同海区各有不同,北部湾最长可持续5天,广州湾以东最长达9天。南海的霾主要出现在冬、春季,以北部沿海和罗湾最多,月平均最多频率在4%以下。
• 云、降水、雷暴和飑
东北季风时期,从10月至3月,平均总云量分布主要决定于地形和东北季风下天气系统的活动。4~5月为春季过渡时期。[14]
西南季风时期,以6~8月最为典型,南海北部等云量线的走向转为南北向。9月为秋季过渡时期,北部海区和北部湾转为冬季形势。
南海海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云状以低云为主,北部海区全年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1~4月主要是层积云和碎云,其次是淡积云和层云,除碎云和层云云高在200~400米外,其余云高在600米以上,云层稳定有时伴有小雨或毛毛雨,且在稳定的云层中有时隐藏着积雨云或雷暴。
5~9月以积状云为主,沿岸午后最盛,海上多见于夜间,积雨云云底高约1000~1500米,云顶较高可达12000~15000米,云层极不稳定,有雷电和颠簸出现。受台风影响时,常产生碎云和雨层云。10~12月一般多天高云淡的好天气。
南海海区降水充沛,根据沿岸和岛屿记录,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3300毫米之间,年降水日数一般超过125天,雨季平均月降水日数约为20天,24小时降水强度可超过500毫米。东北季风时期,以南部海区和越南东部沿岸海区雨水最多,降水频率约在10%以上;以菲律宾西部和暹罗湾背风海区雨水最少,降水频率在5%以下。西南季风时期,以菲律宾西部海区、暹罗湾东北部海区雨水最多,频率超过20%,越南东部沿岸海区降水频率不到10%。沿岸降水量随着暴露于两种季风的程度有很大差异。越南中部沿岸的广治和广义以及马来西亚沿岸的哥打巴鲁降水季节随东北季风而开始于9月,持续到次年1月。曼谷最大降水出现在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的过渡时期,月平均的降水量150毫米,东北季风时期则不足25毫米。新加坡整年各月降水量都在165毫米以上,东北季风时期稍高。
20°n以北和南海东部降水季节随西南季风而出现。香港和海防最大降水出现在5~9月,香港年降水量2200毫米,海防年降水量1780毫米,其中75%以上出现在这几个月。香港月平均降水量6月为397毫米,12月只有27毫米,海防亦类似。越南南方的头顿,降水季节为5~10月。
面对东北季风的站点,年平均降水量较大,广义为2215毫米,哥打巴鲁为3150毫米。面对西南季风的站点,年平均降水量较小,如头顿为1295毫米,香港为2200毫米。
南海海区的雷暴有较大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变化。一般夏季多于冬季,沿岸特别是暹罗湾和北部湾多于开阔海面。飑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时期都可出现。1~4月主要出现在南部海区,加里曼丹西北岸经常为大中心。
• 温度和湿度
南海大部分海区处于热带,加之海洋影响,全年高温高湿。
海区北部为副热带地区,温度有明显季节变化,海区最北部,月平均气温最高在8月,为27.40℃,1月最低,为16.9℃,年振幅10.5℃。沿岸年振幅更大,如香港为12%,月平均最高出现在7月,为28℃,最低在1月为16℃,香港的极端温度最高为36℃,最低为0℃。海防月平均最高为28.3℃(7月),最低为16.7℃(1月和12月),年振幅为11.6℃,极端最高为41.7℃,极端最低为6.1℃。
从北向南温度年振幅迅速减小,海区南部没有季节变化,南部海区的北部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9.4℃(5月),最低为25.2℃12月),年振幅4.2℃。南部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5℃(5月),最低为26.4℃(1月),年振幅只有2.1℃,新加坡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6月),最低为26℃(1月),年振幅为2℃。新加坡平均日最高温度全年在29℃以上,最高在5月为32℃,最低在1月为30℃,新加坡极端温度的振幅不大,最高温度为36℃,最低温度为19℃。
暹罗湾的气温季节变化很小,5月为最暖月,月平均为28.9℃,最低在1.2月为26.5℃,年振幅为2.4℃。曼谷月平均气温最高在5月为29℃,12月为25℃,全年振幅只有4℃。日平均最高全年在31℃以上,2~8月都在32℃以上,日平均最低在5月为25℃,12月为20℃,曼谷极端最高气温为41℃,最低为11℃。北部湾温度的季节变化较大,最暖月出现在8月为28.8℃,最冷月1月为17.5℃,全年振幅11.3℃,极端最高气温为35~37℃。西部越南沿岸可达40~42℃,极端的最低气温为2~6℃。
南海大部分地区全年相对湿度都较高,年平均日最大都在80%以上,曼谷和头顿年平均最大在90%以上,广治和海防较高,为96%以上。北部海区季节变化稍大,向南迅速减小,香港年较差为15%,广义为10%,哥打巴鲁为9%,新加坡4%,一般北部海区夏季相对湿度高,冬季则降低。但在越南中部和马来西亚东岸与北部海区相反,冬季相对湿度高,夏季相对湿度低。南海相对湿度的最高值多出现在清晨,最低值则发生在下午。日变化大,如香港年平均07时和13时相差11%,曼谷相差23%。哥打巴鲁09时和15时相差13%,新加坡则相差7%。
南海北部、中部、南部海区各月温度变化表
站名
1月
4月
7月
12月
全年
记录年代
东沙岛
20.6
25.4
28.8
21.8
25.3
1963-1975
永兴岛
22.9
27.1
28.6
24.0
26.5
1958-1980
太平岛
26.8
29.0
27.9
27.0
27.9
1964-1975

天气系统

• 冷空气
每年9月中、下旬开始有冷空气侵袭南海(最早为9月上旬),翌年5月下旬结束(最早为4月)。据1960~1971年统计,每年平均为48.8次冷空气侵袭南海,每月平均有6次。其中以11月至次年2月最为频繁,月平均9次左右,占全年侵袭总数的58%,势力较强。
冷空气活动一般表现为冷高压及其前部常有一条冷锋,一直扫过华南沿海,直达南海海面。冷空气侵袭南海时,在冷锋过后不仅产生大风和降温,有时锋前、锋际会出现雾,锋后有降水。出现大风的地区视冷空气南下路径而异。
• 台风
南海台风路径示意图
南海台风路径示意图
南海是全球 台风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其活动具有频数多、强度大、活动时间长的特点。根据1949~1981年的资料统计,在南海生成,或由西北太平洋生成后移入南海的台风,每年平均有16.4次。年最多次数为24次(1970、1971年),年最少次数为8次(1976年)。每月都有可能生成台风,6~11月为活跃期,8~9月为盛期,平均有20~21次。平均初台日期为4月27日,平均终台日期为12月5日。
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范围相对集中于15~21°n海区。该海区内的热带气旋约占南海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又以18—20°n最多。其强度以台风占优势。其次是热带风暴,最少是热带低压,所占的百分率分别为38%、34%和28%。
台风影响过程中,以南海内出现风力大于或等于6级以上大风时作为一个“台风影响日”,大于或等于8级以上的大风作为一个“台风侵袭日”进行统计。台风影响日,平均每年有57.3天,以8、9月最多;而台风侵袭日平均每年有37.5天,以9月最多,可有26%的日子受台风影响。
• 西太平洋高压
西太平洋高压是太平洋副热带稳定少变的大型暖性天气系统,强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强。其西部脊的方向、位置、进退和强度变化对南海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
西太平洋高压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脊线位置冬季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到夏脊线由南往北运动,从夏到冬,由北往南运动。4月一般位于北纬15°附近,5月开始缓慢向北移动,6月中旬便迅速跳到北纬25°附近,7月中旬再一次北跳到30°附近,9月以后脊线迅速南退,从9月至次年4月间,西太平洋高压西伸脊断裂,在南海或中印半岛上空出现闭合系统,称之为南海高压。
• 热带辐合带
在南海,热带辐合带是东北季风或东北信风与西南季风相遇的一个宽阔的,但在长度方向上又是不连续的气流汇合区。它在一年内两次经过赤道,活动于北纬25°和南纬100之间。热带辐合带移过南海的时期正是两种季风之间的过渡季节。

水文特征  编辑本段

南海美济礁
南海美济礁
南海水团具有不同于大陆沿岸水团盐度低、水温季节变化大的特 征。由于南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深海盆,海底地形以水深4000米上下的深海盆为中心,向四周分布着具环形阶梯状的周边陆坡,西南部阶梯状陆坡高于东北部阶坡,故东北部水量深厚开阔,海水运动自由顺畅,西南部由于水浅以致海水运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同时,中北部海盆水体通过海峡与太平洋水相交换,而南部靠近赤道的陆架水则通过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间的南通道与爪哇海水相交换,从而形成南海中北部水团和南部水团的不同特点。
• 中北部水团
南海中部和北部海盆水体,系太平洋表层水进入南海变性而成,其特点:盐度均匀且都在34‰以上,水温高于22℃。由于水体与太平洋水交换,南海中部水深4000米上下的海盆存在与太平洋相对应的呈垂直分布的水团,自上而下可分为5个层次:
层次
水深
水温
盐度
溶解氧
表层水团
0~-90米(厚90米)
22~30℃
32.5~34.5‰
4.0~5.0毫升/升
次表层水团
-90~-300米(厚210米)
12~24℃
34.5~35.0‰
3.2~4.0毫升/升
中层水团
-300~-900米(厚600米)
5~12℃
34.4~34.5‰
2.0~2.2毫升/升
深层水团
-900~-2600米(厚1700米)
2.3~5.0℃
34.5~34.6‰
1.6~2.5毫升/升
深海盆水团
水深-2600米以深(厚1000米上下)
低于2.5℃
34.6~34.7‰
2.5毫升/升
资料来源:备注:水团厚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水温自上而下逐渐降低;盐度大体稳定,只有中层水团深度-400~-500米间出现最低值(22‰);溶解氧则自上而下逐渐递减,而止于深层水团
• 南部水团
南海南部水接近赤道,并经南通道与爪哇海水交换,形成与中北部水团不同的特点。在-50米以浅的水层中存在着平面分布的南海赤道陆架水、混合水、南沙中央水3种不同性质的水团;在局部海区的水体自上而下垂直分布着表层水、次表层水、中层水、深层水4种不同性质的水团。

海流

南海主要海流有季风海流、黑潮暖流、上升流和潮流几种:
• 季风海流
永乐龙洞
永乐龙洞
南海表层海水在热带海洋季风影响下形成的流向、流速 等特点不同的海流。在东北季风盛行期,海流受季风驱动由东北向西南流动,流速0.8~1.5节(海里/小时),从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流入南海,经东沙、中沙、西沙、越南海岸和南沙西侧向西南流动,越过北纬4°后随季风转为西北向,经卡里马塔海峡和加斯帕海峡向东南流入爪哇海。同时另有一股海流源于加里曼丹岛东北的苏禄海,穿过巴拉巴克海峡,经南沙南部至万安滩和日积滩西流,再北上抵达中沙、西沙群岛之南部,成为与东北季风流反向的海流。在西南季风盛行期,南海海流自西南向东北流动,流速在0.5~1.0节之间,爪哇海水先为东南信风所驱动,经卡里马塔海峡和加斯帕海峡进入南海,越过赤道后信风偏转为西南风,海水流向东北,经西沙、中沙、东沙群岛,又分为2支分别经巴士海峡和台湾海峡流入西太平洋和东海。
季风海流随季风转换而转换,流向比较紊乱,每年4月在西沙群岛西南及南沙群岛西部各出现一个呈反时针方向的气旋型环流。9月南海北部海流中心在西沙群岛西南,呈反时针方向;南海南部海流中心在纳土纳群岛之西,呈顺时针方向。由于季风海流有规律的交换,使西、南、中沙群岛的海水终年保持高水平的水质。
• 黑潮暖流
北半球太平洋上的北赤道海流由东向西流动,在菲律宾群岛东岸受阻而分为2支,主流向北经日本列岛与千岛寒流相遇折向东流,变成北太平洋暖流。支流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北部,夏季流速约1.5节,宽30~60海里;冬季流速>2节,宽70海里,其水温高、含盐度大、水色深蓝,成为来自北赤道的南海黑潮暖流。黑潮暖流于东北季风期在南海延伸更南,西南季风期则向北退缩,其对南海北部的气温、水温、盐度等因素的影响也随季节而变化。
• 上升海流
深层海流受海底地形阻碍而形成的海水上升运动,主要有2个海区:东北季风期向西或西南流动的海流到达耸立于水深4000米深海平原之上的中沙大环礁,至此迫升为局部上升流;西南季风期向东北流动的海流到达南海深海盆北部大陆坡受阻而迫升为上升流。由于上升海流能将深海的低温高盐海水带到表层,产生冷却和稳定气流作用,并为浮游生物带来丰富的营养盐,从而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
• 潮汐潮流
南海潮汐分为半日潮、全日潮、不规则半日潮和不规则全日潮几种,南海本部海域基本是不规则全日潮区。由日月引潮力直接产生的独立潮振幅很小,即使朔望日的大潮涨落振幅也只有8厘米;全日潮潮波振幅大于半日潮潮波振幅。太平洋半日潮波和全日潮波由巴士海峡传入南海的涨落协振动是主要的,太平洋半日潮波进入南海向西和西南方向传播,止于赤道附近无潮点;太平洋全日潮波则在南海由北而南传播,止于泰国湾无潮点。独立潮和潮波在传播过程中受海陆分布、水深、偏转力等因素影响,又产生了不规则半日潮和不规则全日潮。西南中沙群岛海区潮差一般在0.5~1.5米,西沙群岛潮差较小,三年月平均潮差仅为0.92米;南沙的南威岛潮差达1.6米,南沙群岛海区最大潮差可达3米。潮流流速大多数不到1节,记录到的最大流速也只有1.4节,西沙海域潮流最大流速约为1节。

海浪

南海水深、域广、风大,既有交替的季风,又多猛烈的台风,海浪之大为中国陆缘海之冠。海面风速大,西沙海区年平均风速在50米/秒以上,最大月均风速为80米/秒,年平均5级以上大风日数在33天左右。因此,中沙群岛海区发生的海浪主要是由风引起的风浪,占海浪总数的六成左右;少数是由邻近海区传来的涌浪,所占比例约四成。风浪和平均波高都以东北部大于西南部,西沙年平均波高1.4米,10月至次年1月年均浪高都在1.5米以上,台风期间浪高达7~9米。南沙年平均波高为1.3米。在不同季风盛行期,海浪呈现出相对的差异性。
• 东北季风期的海浪
南海
南海
南海东北部巴士海峡附近及越南东南部沿岸2个 海域属第5级“大浪”区(2.5≤2.5h1/3米),风浪有效波高为2.0米,最大有效波高皆达到9.5米(9级狂涛),浪向与东北季风风向一致。东北季风期的涌浪分布情况与风浪有所不同,巴士海峡附近为第6级“巨浪区”(≤4米),最大有效波高为8.5米;有效波高2.0米等值线呈舌形自东北向西南延伸至南沙群岛西南部,有效波高1.5米等值线亦呈舌形自东北向西南分布在上述2.0h1/3(米)等值线外围,涌浪的波级自东北部(5级大浪)向西南部减低(4级中浪),最大有效波高6.0~9.5米。
• 西南季风期的海浪
西南季风期的风浪与东北季风期的情况大体相反,波级较低,波向东北,有效波高1.0米(4级中浪)等值线的分布北起台湾海峡南部,经东沙、西沙至南沙群岛西南,折而东南,再折而东北,止于巴拉望岛;南海北部巴士海峡附近最大有效波高7.5~9.5米,南部南沙群岛海区最大有效波高低于北部,为7.5~8.5米。这一时期的涌浪比同期的风浪大,1.0h1/3米等值线在南沙群岛西南部,自马来半岛南端东岸向东呈南凸弧形,经曾母暗沙止于加里曼丹岛北岸,由此而北涌浪渐大,1.25h1/3米及1.5h1/3米两条等值线皆呈舌形(西南端呈半圆形)向东北逐渐放宽,从西、南、东三面环绕深海盆分布。南沙海区出现的最大有效波高为7.0~7.5米,北部则达7.0~9.5米。
• 季风转换期的海浪
南沙群岛海区每年4~6月份的季风转换期海浪分布情况,据1985~1987年观测数据分析,最大有效波高为1.81米,平均波高0.18~0.68米;北纬10°(约郑和群礁北部)以北,是台风频繁出现的海区,台风能量巨大,12级强台风能掀起14米以上的巨浪,在台风发生时(10月)曾出现波高11米的海浪。

物理特性

琼辖南海海区的水温、盐度、密度、透明度等海水物理特性,即海洋水文要素,影响着本区海水的运动、海洋生物的繁衍和南海渔场的分布。
• 水温
南海属热带海洋,表层水温都很高,但由于纬度跨度大,且受季风、海流等因素的影响,南北表层水温分布有差异。水温时空变化不大,年较差北大南小,西沙群岛水温年较差为5℃,南沙群岛南部的曾母暗沙水温年较差为2.4℃,自北向南递减。水温的季节变化也是北大南小,东北季风盛行期西沙群岛附近水温在22~27℃之间,南沙群岛海区则增高为28℃,南北海水温差约为2~5℃。但是表层与底层温差却很大,西南季风盛行期南北表层水温都在28~29℃之间,而水深500米以下的水温则终年低于8~9℃,表底水温相差约有20℃之多(参见表1.2-19)。上半年的季风转换期南海北部水温增高8℃左右,南部则略增1~2℃,下半年的季风转换期北部水温降低大于南部。
2016年南海平均海洋表层水温(℃) 
月份
温度
月份
温度
1月
25.0
7月
29.9
2月
24.6
8月
29.5
3月
25.6
9月
29.1
4月
27.9
10月
28.8
5月
29.7
11月
27.8
6月
30.1
12月
26.4
• 盐度
中沙群岛海域由于少受陆地流影响,总的来说盐度较为均匀,时空变化不大。平面以北部盐度比南部高,垂向表层海水盐度年平均约为32‰~33.5‰,底层盐度则比表层高。东北季风期,高盐度(34.5‰)的太平洋黑潮暖流由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北部,转向西南扩伸,经西沙群岛、越南东岸南下,至南海西南端时盐度降低为32‰;南沙群岛海区有一股低盐度(32.5‰)的水北移。1月份南海表层海水盐度的空间分布,在北纬15.5°以北的海区,盐度等值线自台湾岛西南的34.5‰起呈舌状向西南延伸,依次递减至西沙海区为33.50‰;北纬15.5°以南的海区,南沙群岛西南部的日积礁、南薇礁、广雅滩一带海区为低盐度区,32.5‰低盐线呈封闭环形,自此向外围盐度逐渐趋高,33.25‰等盐线呈舌形北伸至中沙群岛之南。西南季风期,在丰沛的降水和周围陆地地表迳流注入的影响下,自两广沿岸经北部湾、越南沿岸、南海西南端,折而向东北沿加里曼丹北岸为低盐区(32.00‰~32.50‰);由中沙群岛向西南至南沙群岛33.25‰及33.00‰盐度线,自东北向西南呈舌形延伸,西沙群岛海区的33.50‰盐度等值线呈封闭环状分布,自此向外围减低。
• 密度
中沙群岛海区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受温度、盐度、黑潮暖流和上升流等因素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与盐度分布大体一致,呈现东北高西南低态势,台湾海峡南和巴士海峡西的东沙群岛海区为高密度区,南沙群岛海区密度减低。在时间分布上,东北季风期海水密度高,1月份东北部密度高达21.00~23.50克/厘米3;西南季风期海水密度低,1月份西南部密度仅为21.00~21.25克/厘米3,7月份密度低至19.75~21.25克/厘米3。21.00~20.50克/厘米3等密线自东北向西南延伸至南沙群岛西侧。
• 透明度
中沙群岛海水透明度约在20~30米之间,大于中国另外三大海的透明度,因而阳光射入海水更深,有利于海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制造叶绿素,增加溶解氧,促进浮游生物和各种鱼类、珊瑚类生长。但透明度季节变化较大:东北季风盛行期的10~12月份透明度在28~30米间,1~3月份为26~30米间,这一时期降雨量小,东、西、北三面陆地入海的地表迳流量也小,带入海中的泥沙和浮游生物等悬浮物质也比较少,故透明度较高。西南季风盛行期本海区降雨量大,周围陆地地表迳流量也相对增大,带入海中的悬浮物质较多,海水透明度自然就比较低,7~9月份仅为18~24米。

自然资源 编辑本段

植物资源

• 浮游藻类
西沙中建岛附近的软珊瑚
西沙中建岛附近的软珊瑚
201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南海有浮游生物510种,主要为硅藻和甲藻。
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洋浮游植物主要是各种藻类。据1989年10月至1994年10月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统计,西沙群岛海区浮游藻类共有219种,分属3门57属,平均密度为10.75×10ind/m。其中硅藻类最多,共140种,占总种数的63.93%。主要的属种有角藻属40种,角剌藻属37种,根管藻属20种,数量最大的是距端根管藻;星杆藻属中的标志星杆藻个体密度最高,密集于东岛海区;半管藻属有4个种,膜氏半管藻数量较多。
水下珊瑚
水下珊瑚
南海中部海区已发现浮游植物245种和31个变种,主要生态 类群是硅藻、甲藻,及金藻、蓝藻等,其中硅藻占绝对优势。
南海南部海区浮游植物密集层在水深35~75米的次表层水中,计有55属155种,其主要生态类群是硅藻、甲藻,其中硅藻42属111种、7个变种,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99.6%。硅藻类群中以角剌藻属和菱形藻属为优势属种。南沙群岛海区属于热带生物区系范畴,以硅藻和甲藻为主要生态类群,有褐藻8种、绿藻27种、珊瑚藻12种、红藻18种。
• 底栖及潮间带海藻
西南中沙群岛海区约有近千种,为中国四大海区之冠。经济价值较大的种属有紫菜属、石花菜属、鸡毛菜属、凝花菜属、海萝属等20个属。常见的品种有凤尾藻、江蓠、蕨藻、总状蕨藻、网胰藻、团扇藻、圈扇藻等。
• 岛屿陆生植物
东岛
东岛
201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南海有海草6种,红树 植物10种,造礁珊瑚81种。
西南中沙群岛成陆时间不长,岛屿野生植物种类不多,有的岛洲甚至还没有野生植物。根据海岛资源综合调查资料显示,西沙群岛维管植物共有296种(含变种),隶属于80科,211个属,其中资源植物有283种,占总种数的95.6%,野生植物249种,以食用和药用的种类较多。常见的热带科植物有:紫茉莉科、豆科、露兜科、夹竹桃科等,植被覆盖率为43.72%。森林类型为珊瑚岛热带常绿林,热带海岸常绿乔木有海岸桐、白避霜花、橙花破布木等4种;热带海洋型常绿灌木有草海桐、银毛树、水芫花等,滨海沙生植被有萏蕾草、盐地鼠尾草、沟叶结缕草群落和粟米草科、厚藤、海刀豆群落,珊瑚岛沼湖植物有海马齿群落、羽状穗砖子苗、长叶雀稗群落等。人工栽培的椰子、槟榔、木麻黄、木棉等植物47个种,33个属。

动物资源

海鸟
海鸟
201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南海有浮游动物631 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1211种,主要类群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
西南中沙群岛海区的浮游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西沙群岛海域有浮游动物249种,隶属于8大类群110属。其中桡足类属种最多,共44属135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53.6%;其次是水母类,共21属31种,占12.8%;再次是端足类,15属24种,占9.6%。此外有一些多毛类、短尾类和虾蛄幼体等类动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15.1毫克/米,总平均密度为81.0ind/m。
南海中部海区和南部海区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相似。中部海区共发现浮游动物757种和12个变种,其中也以桡足类最为丰富,共293种,以下依次为水母类148种,端足类88种,介形类76种,腹足类52种,其余如毛颚类、磷虾类等种数较少。
类别
备注
腔肠动物
珊瑚虫是热带亚热带海洋的腔肠动物,全国约有200种,大部分分布在南海诸岛海域,属海南省海域的珊瑚种类有110种和5个亚种,分属13科,34属和2个亚属。
软体动物
主要是螺贝类,西沙群岛海域已发现底栖软体动物19科25属26种,西沙海区已发现的潮间带软体动物达51科287种,占西沙海域潮间带生物种类总数的43.16%,主要有鲍鱼、大珠母贝、珠母贝、宝贝、砗磲等。
棘皮动物
主要有海参、海星、海胆、蛇尾等几类。西沙海区底栖棘皮动物有13科19属21种。
甲壳类动物
西南中沙群岛海区底栖动物中,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优势种群。西沙海域共发现底栖甲壳动物41种,隶属13科28属,以短尾类种数最多,共25种,隶于5科15属。
海洋爬行与哺乳动物
南海海洋爬行动物及兽类,主要有海豚、海象、海狮、海熊、海豹等。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洋爬行类及哺乳类动物隶属于龟鳖目海龟科的海龟、玳瑁、嵩龟是西沙群岛的特有种类,此外有海蛇、河豚等。
其他生物
西南中沙群岛地区有野牛、野猪、野狗、老鼠、蚂蚁等岛屿陆生动物;海岛动物以各种鸟类较多。仅据西沙调查就有鲣鸟、鹭、鹰、隼、海鸭、秧鸡、鹬、鸥、杜鹃、翠鸟等20多科60多种10多万只,其中海岛野生珍贵鸟类主要有褐鲣鸟、红脚鲣鸟、白腹军舰鸟等。
• 鱼类资源
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
西南中沙群岛海域鱼类约有2000种,其中经济鱼类约800种,居中国四大海区之首。西沙群岛海域除底栖和潮间带鱼类外,珊瑚礁盘区域鱼类有535种,隶属18目90科237属,以鲈形目类占绝对优势,共有386种,占总种数的72.1%。
南海珊瑚礁海域所记录的鱼类物种数目相对较多的是西、中沙群岛,有632种,隶属于26目,99科,303属;其次南沙群岛记录548 种,隶属于19目,74科,223属;东沙群岛记录514种,隶属于21目,69科,214属。主要种类隶属于鲈形目、鲉形目、灯笼鱼目、形目、鲽形目,大部分种类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鱼类区系,已发现经济鱼类约300种。
据调查,分布于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热带海洋观赏鱼类有300多种,其中有雀鲷科42种,隆头鱼科54种,鲀形鱼科31种,蝴蝶鱼科30种,剌尾鱼科19种,剌盖鱼科10种,鰕虎鱼科14种,鲉科13种,石鲈科9种,天竺鲷科6种等。国内文献未曾记载的中国海域首次记录鱼类3种,南海诸岛海域鱼类新记录6种,西沙群岛海域鱼类新记录5种,共14种。
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鱼类属于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动物区系,分为底栖鱼类、潮间带鱼类、礁盘游泳鱼类和大洋性鱼类,以珊瑚礁鱼类和热带大洋性鱼类占绝大多数,约占总种数的90%,是中国海洋鱼类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矿产资源

油气开采
油气开采
南海诸岛磷矿厚度10~100厘米,总储量约2 00万吨。除去东沙群岛储量60万吨外,西南中沙群岛储量约140万吨,其中西沙群岛储量高达100万吨,南沙群岛储量30多万吨,其他各岛屿约在10万吨左右。
中国“天外天井口平台”和“春晓气田中心平台”
中国“天外天井口平台”和“春晓气田中心平台”
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蕴藏着大量包括铁、锰、铜、、钴、铅、锌等数十种金属元素和沸石、珊瑚贝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及热液矿床。1986年和1988年南海调查资料显示,在水深1500~1900米的宪北海山、珍贝海山和双峰海山地区发现钴结核资源。钴结壳厚度一般为1~3厘米,最厚达4~5 厘米。1984~1987年间的海底矿产资源详查,确定北纬14°~21°31ˊ,东经115°~118°,水深2000~4000米海底为锰结核富集区,集中分布于中沙群岛南部深海盆至东沙群岛东南和南部平缓的陆坡区地带,锰结核直径一般为5~14厘米,是锰结核富集区。
南海是世界上主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发现有37个沉积盆地具有聚油气的地质条件,总面积约5000万公顷,约为西欧北海产油区面积的6倍,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油气储存区,已探明石油储量为6.4亿吨,天然气储量9800亿立方米。根据1994年完成的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南海石油地质储量约在230亿~300亿吨之间,南海海底至少可以找到250个油气田,其中有12个可能成为大型油气田,总探明可采石油储量为200亿吨,天然气储量约为4万亿立方米,是世界四大海底储油区之一。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陆架油气聚集区和南部巽他陆架油气聚集区,以及中沙群岛海区一带。南海海底蕴藏有大量的可燃冰,资源量约达194亿吨油当量。
油 气资源的分布
油气聚集区
主要贮存油气的盆地
南海北部油气盆地
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
南海中部油气盆地
中沙盆地
南海南部油气盆地
曾母盆地、礼乐滩盆地、南华礁盆地、西巴拉望盆地

主要价值 编辑本段

经济

南海域内多处渔场是中国渔民传统生产的作业区域。北部大陆架已有记录的鱼类1064种,虾类135种,头足类73种;本海区海洋捕捞渔获量80%来自南海北部沿岸近海水域。
根据中国国土资源部普查数据显示,南海大陆架已知的主要含油盆地有十余个,面积约85.24万平方公里,石油储量至少230亿-300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4以上;天然气20万亿立方米。南海海底蕴藏有大量的可燃冰,资源量约达194亿吨油当量,相当于南海深水勘探已探明的油气地质储量的6倍。南海的多金属锰结核矿的储量也极其丰富。

战略

南海是西太边缘海南北通道上最关键的枢纽和咽喉,是中国极其重要的战略运输生命线。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走廊和中间站,也是西欧-中东-远东最重要的海上航线之一,中国联系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的必经之地。

交通

南海航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至少有超过37条世界交通航线通过该海域;南海海域年有4.1万艘以上船舶通过,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大中型商船和超级油轮航经该海域,美国从亚太地区进口的各种重要原料9成以上要经过该海域。中国85%以上的石油进口须经南海运输;日本和韩国90%以上的石油。

主权争议 编辑本段

南中国海局势
南中国海局势
中国历代政府至迟于唐代开始,从纳入版图,设立 政区,监管开发,救助外国遇难船只,规范地名,宣示主权等多个方面,对西、南沙群岛进行了持续有效的主权管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南沙群岛。《开罗宣言》和《波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并立碑纪念,派兵驻守。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
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越南在1975年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前没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提及本国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美国与西班牙1898年签订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但并未包括南沙群岛。1953年菲律宾宪法、1951年菲美军事同盟条约等对此作了进一步确认,马来西亚在1978年12月,在其公布的大陆架地图上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标在马来西亚境内。
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会议的决议承认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许多国家出版的地图标注南沙群岛属于中国。南海主权归属之争发端于20世纪后半期。从1960年代开始,中国南海露出水面的岛礁以及海域被一些周边国家侵占。提出所谓“主权”要求并分割海域的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等国家。围绕中国南海岛礁的主权归属及部分海域的管辖权形成了6国7方的争端局面。除中国占据9个岛礁(含台湾方占据2个)之外,有42个岛礁被侵占,其中越南29个,菲律宾8个,马来西亚5个,文莱、印度尼西亚也对部分岛屿和海域提出了主权要求。
国家
备注
中国实际控制9个岛礁
中国大陆控制永暑礁、赤瓜礁、东门礁、南薰礁、渚碧礁、华阳礁、美济礁等7个岛礁,中国台湾控制太平岛、中洲岛2个岛
越南占29个岛屿和珊瑚礁
鸿庥岛、南威岛、景宏岛、南子岛、敦谦沙洲、安波沙洲、染青沙洲、中礁、毕生礁、柏礁、西礁、无乜礁、日积礁、大现礁、六门礁、东礁、南华礁、舶兰礁、奈罗礁、鬼喊礁、琼礁、广雅滩、蓬勃堡、万安滩、西卫滩、人骏滩、奥南暗沙、金盾暗沙
菲律宾占领8个岛屿
马欢岛、南钥岛、中业岛、西月岛、北子岛、费信岛、双黄沙洲、司令礁(沙洲)
马来西亚占领3个岛屿
弹丸礁、皇路礁、南海礁。1979年将上述岛礁和南沙2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入其版图。1980年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文莱占领1个岛屿
南通礁。文莱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发行标明海域管辖范围新地图。文莱声称对南通礁拥有主权,并分割南沙海域3000平方公里。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南极    下一篇 波罗的海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网站地图